9 月 20 日,依据天眼查的消息,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绿地控股”)以及其法定代表人、公司董事长张玉良被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采取了限制高消费措施。
此次立案执行的申请人是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涉及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案号为(2024)鄂 0116 执恢 799 号。该案件的流程信息显示,不久前,绿地控股因这个案件被恢复执行 1551 万余元。
针对被 “限高” 这件事,绿地控股证券事务部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此次限制高消费事件,是源于公司旗下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工程项目纠纷。我们对这件事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准备相关的处理措施,预计在未来两天内会积极应对并妥善解决此事。”
“项目方面正在努力进行沟通,争取尽快解决。” 一位接近绿地控股的相关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
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绿地控股的主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主要体现在债务和资金压力急剧增加。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末,绿地控股总资产为 1.07 万亿元,总负债规模达到 0.93 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86.63%,较年初下降了 1.21 个百分点。截止到 6 月末,绿地控股有息债务余额为 2210.43 亿元,同比增长 2.92%;短期借款也显著增长至 356.12 亿元。
2021 年至 2023 年,绿地控股净利润连续三年大幅下滑,2023 年更是出现亏损,好在今年上半年再次实现扭亏为盈。
由于经营层面呈现出疲弱的态势,绿地控股也出现了相关风险事件。据天眼查显示,2024 年以来,绿地控股新增了 15 条 “被执行人” 信息,涉及被执行总金额 27.54 亿元。同时,风险信息还表明,绿地控股还存在多条被执行人及股权冻结信息。
实际上,绿地控股现在面临的困境也是当下业内多数房地产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之前的 “2024 中国 500 强企业高峰论坛” 上,张玉良针对当前经济运行、行业发展以及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 5 点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关于企业改善流动性、清理应收账款以及三角债。
在上述接近绿地控股的人士看来,此次绿地控股以及张玉良被 “限高” 就是上述问题的具体案例。
该人士表示,此次纠纷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纠纷,但原告将集团公司和法人都一起告上了法庭,而张玉良作为公众人物,从而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其进一步表示,当下房企的集团公司很多都已经失去了归集调配全国不同项目、资源的功能,如果每个地方都只考虑自己一地的诉求,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房企在各地的项目都无法盘活。其实很多企业并非资不抵债,但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导致资金无法流动。
此前,一位民营房企人士也曾透露,其所在的企业因一个项目的债务纠纷导致全国的项目都被法院冻结而 “举步维艰”。
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少房企人士认为,涉事各方都应该 “各让一步”,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房企纾困以及解决债务纠纷时应该主动承担起协调和引导的责任,积极帮助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问题项目的解决,必要时可以通过召开协调会、建立工作专班等方式,加强各方的信息互通和沟通协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